女儿濛濛生日,party还在继续,几个小朋友满屋子开心玩闹的声音也没有吵醒倦意袭来的爸爸。陪孩子们吹完蜡烛,他歪在床上就睡着了,几乎是秒睡。——这位爸爸是公共管理学院城市经济管理系的石智雷副教授,正在香港科技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为了庆祝女儿3岁生日,他头天深夜才赶回来。
学术之路没有捷径,唯有靠时间和精力去打拼。石智雷的时间表里,一年工作超过360天,每天工作至少12小时。他爱学术,对学术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所以,他的身体是疲惫的,内心却满怀欢喜。
刚刚获得第15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的石智雷,学术之路貌似顺畅,但其艰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本科专业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大学时热爱文学,在同学眼中是标准的一枚“文学青年”。由于旁听经济学课程对他产生的巨大吸引力,在大三下学期,石智雷决定改行学经济。抱着“势在必得”的心态,他蛰伏在自习室大半年为考研奋战,过着简单的三点一线生活。所幸,“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石智雷最终以380分的总分、140分的专业课成绩顺利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调研:为他打开学术殿堂的大门
虽然“转了行”,但石智雷非常感激、庆幸做学生记者、学生编辑的经历:“历练过的文笔是很不一样的,研一时写论文投稿,杂志社编辑都说我文笔老道,不像是学生。”
这样的文笔优势到了研究生阶段更加明显。入门的前一年,石智雷的导师、著名人口学家杨云彦教授刚刚拿到了一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课题。于是,石智雷有幸参加了杨云彦教授重大攻关项目的开题论证会,“我坐在那里,认真地听各位专家发言,并详细地做笔记。回去后就查文献,写成一篇论文拿给杨老师看。”杨云彦教授对他的论文高度肯定,并且给了石智雷一个“最大的鼓励”:安排他和一位博士师兄一起到农村调研。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一个村子里待了十多天,圆满完成调研任务后,杨云彦教授又给了石智雷一个更大的鼓励,让他担任组长带2个博士师兄、6个硕士同门还有3个本科生继续去河南丹江口库区走村串户做调查问卷。
“作为一个硕士生带队,我非常紧张。除了完成调研任务,我还要安排吃饭、住宿、工作进度还有经费使用情况等。每天我都是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吃饭。”石智雷至今还记得,调研回来后的两三天,他的神经还处于紧绷状态,晚上都睡不着觉。
“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农民的质朴、农村的生态全部通过调研在石智雷脑海中勾画出一帧一帧图像,直观地冲击着他的认知和思维。学术之路慢慢在石智雷面前展开了。
学术之路:对未知探索的孤寂与欢喜
研究贫困、健康、人口,解决一些重要的民生问题,对石智雷来说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有价值感。在导师杨云彦教授的影响下,又考取了本校的博士,继续师从杨教授。
但学术研究是一项既枯燥又辛苦的工作,常常做了大量工作,却一无所获;也会在研究进行了一半的时候,发现要全部推倒重来。石智雷的做法是沉下心来,让自己真正爱上它,“如果不真正爱一件事情,我怎么可能做好它?”
2009年,石智雷开始受邀为《经济评论》、《中国区域经济》等核心期刊做外审专家。博士期间,他就主持了一项湖北省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并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完成了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课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等。全国人口学年会、全国优秀博士生论坛、湖北省人口学年会等各级各类的学术研讨会上,石智雷开始发出中南大青年学者的声音。2011年,他以在《中国人口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十多篇论文、博士论文盲审全优的成绩博士毕业,留校任教。
“虽然想过要去企业历练,但读硕士、博士期间,我完全就没想过要找工作,只是一心一意读书。对我来说,勤奋是一种习惯。”石智雷坦诚,自己就是个“工作狂”。一旦坐到办公室,他就沉醉在自己的学术世界里了。每每看到一篇好的论文,兴奋喜悦之情难以言表。每晚临睡前,他都会问自己:今天是否浪费了时间?有没有收获和进步?从来没有把写论文当成任务的石智雷,严格地执行着“早出晚归”的作息表,偶尔白天陪孩子,晚上八九点还是要到办公室坐一两个小时。
付出总有回报。石智雷的博士论文被评为2013年度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后,后又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纵向课题10余项。目前已经在《管理世界》、《社会学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部。2015年初,他入选我校文澜青年学者。
教育学生:要学会乐在其中
石智雷刚刚获评的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并不是对某项单一科研成果的评价,而是要求申报者申报其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学术论文、科研项目、学术奖项等各方面情况,是全面综合评价教师的奖项。对于培养学生,石智雷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跟着我读研究生,是很累的。”趁着回来给女儿庆祝生日,石智雷抓紧时间一个一个跟学生谈话,讨论学习计划、调研安排和论文框架。学生会疑惑:“为什么要做研究?写出来的论文淹没在浩大的数据库里,有人看吗?”石智雷认为,做学问不能功利,不能去想写一篇论文就能带来怎样的社会影响,它需要不断的积累;任何对未知的探索对知识都是有贡献的,并且这个过程有助于个人成长,是对个人能力的修炼和提升。并且,做研究最为重要的是“要学会乐在其中,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得益于恩师杨云彦教授的教育方式,石智雷也秉承着自由、开放式的培养理念。“只要觉得对学生好,我就会坚持去做,不会想太多。”2016届硕士研究生彭慧读研期间在石智雷的指导下发表了两篇C刊,即将供职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她,非常感激导师的高标准、严要求,“石老师以身作则,他的拼搏精神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然会累,但说明我们在走上坡路,在进步啊。”
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以来,石智雷一共带了7个研究生,每一届都有学生拿国家奖学金,每一届都有学生发表C刊文章,每一位学生都顺利毕业就业。正如石智雷的期待:“我希望我带的学生都会自己独立思考,会自己解决问题。”
(转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