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21世纪经济报道》刊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石智雷教授和博士生滕聪波共同署名的理论文章《人口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多方协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新形势、新特点。我国老年人口规模持续增加,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呈现出中度老龄化的基本态势。2021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约2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4.2%,开始进入中度老龄化。到2023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达15.4%。
健全人口服务体系,旨在聚焦人口发展新阶段,围绕人口发展新问题新需求,践行人口发展新理念。一方面,新阶段人口问题更加复杂。近年来生育率有所降低,老龄化程度加深,劳动年龄人口和比例呈下降趋势;同时人们思想观念发生转变,一部分年轻人生育意愿降低等。另一方面,新阶段需要转变理念,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服务”导向转变。传统的人口发展侧重于对人口数量、结构及变动的控制与管理,而在新阶段人口发展理念,要求聚焦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口的多元化需求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人口服务体系必须构建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框架,将人民的福祉、权益与需求置于人口发展的核心位置。
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应该秉承系统性观念进行统筹谋划,按照全局性、综合性的要求提供服务和支持。首先,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应该对现有政策进行系统梳理。我国已有政策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年龄阶段进行了大量探索,如生殖健康服务、分娩补助、老年助餐服务、长期护理保险等。然而,这一过程也存在挑战,表现为政策间协调性不足、执行力度不够等。该体系的建设应该对已有传统政策的碎片化状态进行整合优化,构建一个高效、灵活的人口服务体系。同时,注重改革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回应人口结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等带来的新问题与新需求,如加强人口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相关监测评估机制。
其次,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旨在全面服务于各年龄段人群,贯穿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视角来看,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经历婴幼儿、青少年、成年和老年等阶段,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存在较大差别。在关注一个人从出生、成长、就业、成家、养老等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同时,应该兼顾不同收入阶层群体、地区差异及特殊需求,确保每个人每一阶段都能享受到公平、优质、可及的服务。另一方面,不同年龄段之间的相互联系是紧密而复杂的,表现为一个人早年的身体状况或经历往往预示着其步入老年后的健康走向;个体在进行生育决策时面临多重因素考量,如配偶双方身体状况、老人是否协助照护孩子等等。
人口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宏大的社会工程,远远超出了单一部门、单一主体的能力范畴。首先,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应加强协同治理与部门联动,形成政策合力。人口服务体系涉及卫健、发改、财政、医保等多部门职责,应该由政府牵头,一把手主抓,其他部门各司其职。各相关职能部门应协同联动,打破传统壁垒,坚持“全局一盘棋”的协作精神。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政策协调、资源调配等机制,确保各部门在服务供给、政策制定、实施监管等各个环节上无缝衔接、相互支持,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其次,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要求多主体、各政策之间形成激励相容的发展格局。一方面,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等多元主体应共同参与人口服务体系的建设。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技术支持;社会组织应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政策落实和服务落地;家庭和个人则应积极参与其中,共同营造良好的人口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人口服务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应统筹考虑健康、教育、就业、养老等多个领域,重视引导与激励机制,精心规划各项政策,保证各项政策和措施之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