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新时代人口工作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2-11-28    作者/来源:来源:《求是》2022/15;转引自求是网 / 作者:中共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 发布者:张继元

人口发展是“国之大者”。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做好新时代人口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兼顾多重政策目标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决定》印发一年多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行动,完善领导机制、出台配套支持措施,推进优化生育政策任务落实,相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要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口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决定》精神,更好地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担当作为,真抓实干,努力推动新时代人口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口工作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对新时代人口工作提出一系列科学判断,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我国人口工作迈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口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对人口问题的深刻认识、对人口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蕴含着深远的战略思维、强烈的使命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为做好新时代人口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决定》指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有利于保持人力资源禀赋优势,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利于平缓总和生育率下降趋势,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有利于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各个历史时期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几乎都与人口问题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沉重压力,党艰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开始酝酿计划生育。20世纪70年代初,在城乡全面推行计划生育,经过几十年努力,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有力支撑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显著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1年8月,为提升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救治水平,切实保障母婴安全,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卫生健康委等部门组织该县医疗机构进行母婴安全技能大比武。图为比武现场。求是图片 徐声高/摄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口问题仍然是必须始终高度关注、稳妥处理的重大战略问题。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分析解决人口问题,充分肯定人口工作的历史贡献和伟大成就,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努力实现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牢固树立国情国策意识,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自觉将人口问题作为推动改革、谋划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出发点。坚持底线思维,清醒看到人口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变量,是影响综合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担当作为,善于破解难题,把新时代人口工作抓紧抓好。
 
人口工作的战略目标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显著变化,既面临人口众多的压力,又面临人口结构转变带来的挑战。《决定》强调,以均衡为主线,统筹考虑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着深刻而复杂的形势变化,人口负增长下“少子老龄化”将成为常态。一是随着长期累积的人口负增长势能进一步释放,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十四五”期间将进入负增长阶段。二是生育水平持续走低,近年来总和生育率降到1.3以下,低生育率成为影响我国人口均衡发展的最主要风险。三是老龄化程度加深,预计2035年前后进入人口重度老龄化阶段(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30%)。四是家庭小型化,2020年平均家庭户规模降至2.62人,较2010年减少了0.48人,养老和抚幼功能弱化。五是区域不平衡,一些生态脆弱、资源匮乏地区人口与发展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鉴于以上趋势,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难度更大,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必须强化战略意识,深刻认识人口发展事关长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将人口发展纳入现代化建设两个阶段战略安排中统筹考虑,最大限度发挥人口因素的能动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力资本支撑和内需支撑。树立系统观念,兼顾多重目标,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总量与结构、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努力实现人口规模适度、素质较高、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均衡发展状态。重视区域协调,在一些人口与发展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精准做好各项管理服务,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维护民族和边疆地区稳定安全,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为解决0—3岁婴幼儿的照护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发展婴幼儿托育服务。图为2021年11月2日,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新海街道小红花托育中心,小朋友在老师带领下快乐地做游戏。 求是图片 耿玉和/摄
 
当前工作的着力点是完善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全党同志一定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把人民群众关心的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决定》提出,顺应人民群众期盼,积极稳妥推进优化生育政策,促进生育政策协调公平,满足群众多元化的生育需求,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切实解决群众后顾之忧,释放生育潜能,促进家庭和谐幸福。人口工作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家庭和谐幸福。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加快,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持续改善,社保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大幅提升,生育观念总体转向少生优育。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调查显示,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继续走低,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为1.64个,低于2017年的1.76个和2019年的1.73个,作为生育主体的“90后”、“00后”仅为1.54个和1.48个。经济负担重、子女无人照料和女性对职业发展的担忧等因素已经成为制约生育的主要障碍。
 
人口工作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当前,我国配套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尚不完善,与人口发展形势、与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亟待加快建立健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育养育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尊重基层实践,借鉴国际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认真加以研究解决,不断补短板强弱项,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好政策“组合拳”,在生育支持和家庭发展方面持续用力,促进生育政策与相关经济社会政策同向发力,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税收、社保等政策适当向生育子女的家庭倾斜,积极构建生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和生育友好的政策支持体系,切实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激发生育潜能。促进政策有序衔接,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切实维护之前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让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的群众不吃亏,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温暖。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持续推进人口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接续推进改革同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结合起来,围绕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战略目标任务,推进创造性、引领性改革。《决定》强调,着眼于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眼于现代化建设战略安排,深化改革,破除影响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思想观念、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制约因素,提高人口治理能力和水平。优化生育政策是人口工作的重大改革,一系列工作思路、方法和手段,必须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坚决彻底转变。过去关注控制人口数量,现在着力提升适度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分布,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基本国策有了新内涵;过去以管理为主,现在要清理和废止相关制约措施,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优化生育养育综合服务,出台积极支持措施,切实减轻群众负担,提升家庭发展能力;过去主要依靠政府力量,现在更加注重政府和社会协同治理,尊重并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氛围。
 
推进人口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坚持综合治理,落实党委政府牵头抓总的主体责任,夯实各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人口工作合力,积极应对低生育率的严峻挑战。加强形势研判,密切跟踪监测人口变化趋势性特征,坚持问题导向,及时提出对策建议,不断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规划,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坚持法治引领,坚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依法实施,将长期以来党领导人民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方面的创新理念、改革成果、实践经验转化为法律,保障各项任务落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保障新时代人口工作行稳致远。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口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问题,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着眼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战略决策。人口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实现历史性转变,生育政策逐步优化,服务管理改革同步推进,配套支持措施不断完善。党中央有关人口工作一系列决策部署,在社会上持续引发热烈反响,被称为中央送的贴心“大礼包”,是“带着温度落地”的好政策,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人口工作不断开辟新境界,取得新成效。
 
人口发展态势得到改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少儿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2010年的16.60%提高到2020年的17.95%。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占比由政策调整前的35%左右提高到近年来的55%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从2010年的118降至2020年的111左右,逐步趋于正常水平。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10年的74.83岁提高到2020年的77.93岁,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9.08年提高到2020年的9.9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49.68%上升到2020年的63.89%。
 
优生优育水平明显提升。全面推行母婴安全五项制度,推行妊娠风险评估和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建立健全覆盖全国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截至目前,全国建成3364个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3070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落实孕产期保健服务和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规范开展辅助生殖技术服务,积极促进儿童早期发展。2021年,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6.1/10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5.0‰和7.1‰,居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前列。2021年与2011年相比,孕产妇死亡率降幅为38%,婴儿死亡率降幅为5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幅为54%。
 
近年来,重庆市江北区建立健全“街镇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小区养老服务点”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并引入专业服务机构参与运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不断完善养老服务设施与功能,提升居民晚年生活品质。图为2021年12月6日,老年人在江北区大石坝街道正街社区养老助餐服务站用餐。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摄
 
普惠托育服务开局良好。制定出台托育机构设置标准、管理规范、备案办法以及消防安全、伤害预防、营养喂养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服务指南。在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增设婴幼儿托育专业,颁布《保育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将每千人口托位数列为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主要指标之一,实施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建成20万个普惠托位。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普惠托育服务,促进社区和家庭托育服务健康发展。截至2021年底,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2.03个。
 
配套支持政策迈出坚实步伐。实施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发放生育津贴、育儿补贴等。各地普遍延长产假60天以上,设立15天左右的配偶陪产假、5—30天不等的父母育儿假。探索完善公租房等住房保障政策,向符合条件的多子女家庭倾斜。大型公共场所普遍配备母婴设施,应建尽建的目标总体完成。持续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开展教育“双减”,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金标准实现城乡统一,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养老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社会关怀活动深入开展。
 
三、全力推动《决定》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决定》绘就的新时代我国人口发展蓝图,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符合人民群众期待,取得明显成效。要把贯彻落实《决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继续抓好抓实,奋力开创新时代人口工作新局面。
 
加强党对人口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各地党委和政府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国情国策意识,建立健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议事协调机制,完善人口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协调和工作落实。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增强基层抚幼养老功能。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决定》提出的阶段性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探索完善由政府、用人单位、个人等共同参与的假期用工成本分担机制。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精准实施购房租房倾斜政策。鼓励用人单位与职工平等协商,灵活使用假期,提供育儿支持,创建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做好扶助关怀工作。
 
加快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落实“十四五”托育服务发展规划,积极实施公办托育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和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在职人员培训和教材建设力度,依法逐步实行托育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创建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推动实现2025年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5个的规划目标。加强综合监管,坚决守住安全和健康的底线。
 
深化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和形势研判。建设人口问题高端智库,深化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科技进步、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研究。建立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及生育友好评估指标体系,跟进评估人口规划、生育政策和配套支持措施的实施效果,下先手棋,打主动仗,积极应对风险挑战。积极参与全球人口与发展交流合作,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着力构建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新型婚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鼓励夫妻共担育儿责任,讲好新时代美好爱情、和谐家庭、幸福生活的中国故事。持续推进婚俗改革,破除婚嫁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