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我国城镇化已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就近城镇化正在逐渐取代人口朝超大城市聚集的趋势,立足新的发展阶段需要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县域城镇化是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回应了人口流动发生的变化,既有助于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也有利于带动县城经济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小型城市群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迁移状况和经济发展态势是研究了解县域城镇化成果的主要抓手。湖北省省内人口长期朝武汉市城市群聚集,省内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立足于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条主线,深刻认识湖北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形势任务。为促进省内协调发展,提高各地区发展效率,促进地区发展公平,关键在于“全域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必须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以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以强县工程促进乡村振兴,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此湖北省提出构建“一主两翼”,在进一步发挥武汉城市圈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辐射作用的基础上,将襄阳和宜昌作为“襄十随神”和“宜荆荆恩”两个城市群的增长极,以构成支撑省内中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南北列阵,进一步形成“全域协同”发展布局。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其集聚状态与经济发展的相适应程度,决定着两个城市群自身的发展质量和未来潜力,也关系着湖北省中西部地区整体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因此本报告聚焦于县域经济背景下的湖北省“两翼”格局的构建,即“襄十随神”城市群和“宜荆荆恩”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态势以及二者的协调状态。通过对于两个城市群自2000年到2020年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动数值的分析,结合相应的研究指标进行数据分析,探讨两个城市群的经济与人口聚集状态和协同发展情况,并基于分析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意见。
二、“襄十随神”和“宜荆荆恩”城市群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特征
(一)两城市群地理条件相似,均呈现“东平原、西山地”的地形格局
“襄十随神”城市群占湖北省面积30.31%,“宜荆荆恩”城市群占湖北省面积39.48%,是湖北省面积最大的城市群。两城市群均处湖北省西部且一北一南,其中“宜荆荆恩”城市群的两荆属于江汉平原,地势平坦,与“襄十随神”城市群中位于汉江谷地平原的襄阳和随州地形类似,有着良好的农业基础。而两城市群的西部地区,如宜昌、恩施以及神农架和十堰,属于大巴山脉和巫山山脉,山区居多,交通不便,进一步导致了这些地区对外经济以及人口流动长期较少,处于湖北省的发展低地,长期以来,这些地区不仅使得两个城市群发展受阻,也使得湖北省经济发展东西差异加大。
(二)襄阳市人口与经济均占“襄十随神”总量的一半以上,增长极地位突出
2020年“襄十随神”城市群人口占全省18.32%,属于人口较少地区。城市群内部人口主要聚集于襄阳市,约有49.67%,属于省内西部地区人口密集区域。十堰与随州分别占有30.29%和19.32%的人口,神农架作为林区,体量极小所以对该城市群无法产生较大影响。经济上,襄阳作为城市群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占据了该城市群GDP总量的60.2%,大幅领先其他地区。在过去二十年里,“襄十随神”城市群的年均GDP增速为省内高位,其中襄阳市的年均GDP增速仅次于武汉市,在该城市群的经济重心地位持续强化,随州的GDP占比同期处于下降态势,十堰略微提高。尽管该城市群承接了湖北省的汽车产业并且形成了相配套的产业链,确保了城市群的整体发展,但是从GDP占比分布和人口占比分布来看,襄阳市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改变。
表1 2020年“襄十随神”城市群内部GDP和人口占比
GDP占比 | 人口占比 | |
襄阳 | 60.19% | 49.67% |
十堰 | 25.04% | 30.29% |
随州 | 14.30% | 19.32% |
神农架 | 0.34% | 0.60% |
数据来源:根据第七次湖北省人口普查数据整理。
(三)“宜荆荆恩”城市群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不集中,核心城市不明显
2020年“宜荆荆恩”城市群人口占全省26.28%,城市群内部的人口主要集中于荆州而非宜昌,拥有该城市群34.4%的人口,宜昌略少占有25.6%,四个地级市州的人口占比差距不大。在过去二十年里,恩施是两个城市群里是唯一人口占比增加的地区。经济上,当前城市群核心宜昌市占有该城市群GDP总量的44.13%,与此同时荆州和荆门分占24.5%和19.72%。此前,该城市群经济重心位于荆州,而随着长江泄洪区和三峡大坝规划建设,从2000年到2020年,该城市群仅有宜昌市保持了GDP占比的提高,荆州市的GDP占比大幅下降,经济重心逐渐由荆州转移至宜昌。当前荆州市与荆门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接近,而恩施作为旅游业主导地区,目前GDP占有11.54%,在过去二十年里保持了一个全省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
表2 2020年“宜荆荆恩”城市群内部GDP和人口占比
GDP占比 | 人口占比 | |
宜昌 | 44.13% | 25.65% |
荆州 | 24.5% | 34.44% |
荆门 | 19.72% | 17.09% |
恩施 | 11.54% | 22.75% |
数据来源:根据湖北省统计局公开数据和第七次湖北省人口普查数据整理。
三、“襄十随神”和“宜荆荆恩”城市群人口与经济的集聚趋势
(一)测度方法
1、人口地理集中度与经济地理集中度
人口地理集中度表示了区域人口的集中程度,数值越高代表人口聚集程度越高。经济地理集中度则表示了区域经济的集中程度,数值越高代表经济聚集程度越高。是衡量区域人口/经济空间分布的重要指标之一。其计算公式如下:
2、不一致指数
不一致指数表征了某一地区人口集聚与经济发展的差异状况。不一致指数越大代表该地区的人口集聚越领先于经济发展状况,属于经济发展滞后于人口集聚,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压力;不一致指数越小则代表该地区经济发展越领先于人口集聚状况,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不一致指数越接近于1,意味着这该地区的人口聚集与经济发展集中状况趋向于协调状态。
3、不均衡指数
不均衡指数用来表征地区城市群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整体状况。E代表着该地区经济占比和人口占比不均衡状况,数值越大代表该地区人口与经济越不均衡,数值越小则代表着地区越均衡。相比于不一致指数,能更直观地体现二者均衡状况。
(二)湖北省人口“东迁”格局明显,两大城市群人口集聚程度不断减弱
两城市群的人口集聚态势均有明显放缓,城市群内部8个地市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人口流出趋势加强现象。相较于2000年,“襄十随神”城市群地理集中度已经在2020年从0.64降低为0.60,这表明其人口集聚趋势有所放缓,其中四个地区下降幅度接近,随州下降幅度最大,由2000年的0.8下降至2020年的0.68,降幅达15%,人口聚集效应大幅弱化,其地理上出于襄阳和武汉的中间,容易受到城市群主要城市和省会城市的双重虹吸。“宜荆荆恩”城市群人口地理集中度从2000年的0.73降低为2020年的0.66,降幅高于“宜荆荆恩”城市群,其中荆州地区降幅最为明显,由1.39降低至1.19,降幅达14.3%。而同期相比,武汉的人口地理集中度大幅度提高,而去除武汉的其余八个城市的人口地理集中度下降了10%,低于“襄十随神”和“宜荆荆恩”城市群的降幅。但其中咸宁、鄂州以及黄石是湖北省内三个人口集中度同武汉一样逐步增加的城市,分别增加了0.01、0.19和0.04。不难发现三个城市都紧邻武汉,这表明,武汉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进而也能有效吸引人口迁入。
图1 2020年湖北省人口地理集中度
数据来源:根据第七次湖北省人口普查数据整理绘制。
(三) “宜荆荆恩”城市群经济重心由荆州转向宜昌,有较强的竞争关系
“宜荆荆恩”城市群近20年整体上经济集聚态势较弱,在省内处于较低的水平,并不匹配其人口规模长期较大的基础。“宜荆荆恩”城市群当中,宜昌保持着经济集聚大幅领先于人口聚集的趋势,但其他三个城市经济发展显著落后于人口规模,因此整个“宜荆荆恩”地区都呈现出了经济发展放缓而落后于人口聚集的现象。宜昌作为湖北省中西部区域发展最快的城市,政策倾向性的存在使其更容易抓住机遇来不断发展本地区产业,进而促使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产业竞争力。荆州的经济集聚状况在2000年时优于宜昌市,是该城市群的经济重心,但是近20年与宜昌形成了此消彼长的态势,其经济集聚指数由2000年的0.95下降至2020年的0.71,同期宜昌由0.8上升至0.85。整个城市群的经济集聚状况也受到荆州市的影响,虽然一部分由宜昌吸收,但是更多的被潜江和仙桃引进产业,导致了整个城市群的经济状况不佳。这也与宜昌的三峡大坝工程以及荆州部分地区被作为长江的泄洪区难以发展工业有有很大关联。现阶段,荆门市长期经济发展缓慢,荆州市的经济发展情况有所回暖,仍然处于加快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时期。而恩施州由于旅游热点,产业发展有特色,经济发展有所加快,导致了经济集聚状况的加强。
图2 “宜荆荆恩”城市群的经济集聚指数
数据来源:根据湖北省统计局公开数据整理绘制。
(四) 襄阳始终引领“襄十随神”发展,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
“襄十随神”城市群整体上经济集聚态势平稳,并没有像“宜荆荆恩”城市群一样在过去二十年里存在经济发展状态有落后的情况,保持了一个湖北省的平均水平。这主要是由于,襄阳市在该城市群作为增长极,由于其突出地位和巨大体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城市群的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状况。襄阳市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口规模接近于平衡状态且大幅领先其他地区,其他地区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经济发展滞后于人口聚集。在过去二十年里,十堰市的经济集聚状态长期处于低位,这主要是其作为全省最大面积地级市所导致的。随州面积较小,该地级市位于襄阳市和武汉市的中间,在初期能接受到武汉市的产业转移,然而整体上经济集聚状态有明显变弱,而与此相对应的襄阳同期做到了经济集聚程度的提高。表明随州市的经济产业,一定程度上又由襄阳所吸收。
图3 “襄十随神”城市群的经济集聚指数
数据来源:根据湖北省统计局公开数据整理绘制。
四、“襄十随神”和“宜荆荆恩”城市群人口与经济的集聚趋势
(一)“一主两副”核心城市经济集聚能力高于人口集聚能力
湖北省内的不一致指数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表明核心城市地区的经济集聚能力显著高于人口集聚能力。不一致指数主要表示该地区的经济集聚规模与人口集聚规模的相匹配程度,核心地区例如两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襄阳市和宜昌市和湖北省省会城市武汉市,都表现出了经济发展规模明显领先于人口集聚规模的现象。而“宜荆荆恩”城市群内部的恩施和荆州都存在明显的经济发展状态落后于人口集聚规模,有着较大的经济发展压力。“襄十随神”城市群表现略好,十堰以及随州表现为一定的经济发展滞后于人口集聚。
图4 2020年湖北省不一致指数分布图
数据来源:根据湖北省统计局数据和第七次湖北省人口普查数据整理绘制。
(二)“襄十随神”各地区经济发展逐渐领先于人口集聚,人口回流不明显
“襄十随神”城市群当前不一致指数为1.052,经济发展规模和人口集聚规模为相协调态势,二者当前经济和人口协同发展状况良好。从2000年以来,整个城市群持续保持着经济发展程度提高,人口集聚规模下降的态势,二者共同作用使得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与人口集聚正逐渐相匹配,而且在未来有很大概率呈现出经济发展超前于人口集聚。从城市群内部看,十堰与随州都有经济与人口协调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十堰一直处于下降态势,表明其经济增长幅度持续领先于人口增长幅度。随州的不一致指数下降原因在于人口流失严重,人口占比下降幅度高于经济占比下降幅度。结合“襄十随”地区在2010年前受湖北省产业升级政策影响,开始承接湖北省汽车产业,表明该产业建立配合当地人口集聚对于经济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做到了人口聚集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表3 襄十随神城市群不一致指数表
2000年 | 2020年 | 变化值 | |
襄阳 | 0.957 | 0.868 | -0.089 |
十堰 | 1.344 | 1.272 | -0.072 |
随州 | 1.452 | 1.421 | -0.031 |
神农架 | 2.166 | 1.833 | -0.333 |
襄十随神 | 1.141 | 1.052 | -0.089 |
数据来源:根据第五、六、七次湖北省人口普查数据整理。
(三)“宜荆荆恩”城市群经济发展进一步落后于人口集聚,宜昌核心地位增强
“宜荆荆恩”城市群经济发展程度持续落后于人口集聚规模,进一步体现为经济发展速度跟不上人口集聚速度。但是呈现出阶段差异,2000年到2010年经济集聚越发滞后于人口集聚,而自2010年后有所好转。从城市群内部来看,宜昌作为该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一直处于经济聚集超前于人口聚集状况,且该趋势不断增强。荆州、荆门与恩施的人口集聚速度快于经济发展速度,尤其是荆州,经济发展明显迟缓,GDP比重下降十分严重再加上该地区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了荆州市经济发展越发与人口集聚不相协调。荆门与此情况类似,但是更多表现为经济发展迟缓。恩施则是由于旅游业发展,人口集聚速度提高。因此整个“宜荆荆恩”地区整体呈现出了经济发展放缓落后于人口聚集的现象,宜昌的经济核心地位愈发突出,其余地区的经济与人口不协调状况加剧。
表4 宜荆荆恩城市群不一致指数表
2000年 | 2020年 | 变化值 | |
宜昌 | 0.768 | 0.694 | -0.074 |
荆州 | 1.463 | 1.679 | 0.216 |
荆门 | 0.841 | 1.034 | 0.193 |
恩施 | 2.193 | 2.354 | 0.161 |
宜荆荆恩 | 1.149 | 1.194 | 0.045 |
数据来源:根据湖北省统计局数据和第五、六、七次湖北省人口普查数据整理。
(四)“宜荆荆恩” 城市群整体不均衡状况显著下降,但仍呈现明显的不均衡态
基于地级尺度的不均衡指数测度结果表明,“宜荆荆恩”城市群的不均衡指数由2000年的1.12上升到2010年的1.36,与同期湖北省的不均衡指数变化趋势相同,此段时间宜昌建设三峡大坝,相应地配套了工业建设,使得宜昌市的发展大幅超前于“宜荆荆恩”城市群的其他地区。而在2010年到2020年,不均衡指数又出现了明显下降,宜昌市由于经济发展所形成了人口吸引力,吸引了大量的人口使得经济发展与人口集聚快速向均衡状态转变。其他三地均有明显区域人口同经济发展朝均衡态发展的趋势,这段时间作为“宜荆荆恩”边缘区的恩施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荆州自身产业建设使得经济发展较先前有了明显的进展,在人口集聚减弱的基础上使得这两地人口与经济分布开始朝均衡状态演进。
(五)襄阳市发展突出,正逐渐打破“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的均衡态势
“襄十随神”城市群的不均衡态势明显优于“宜荆荆恩”城市群,但是当前正朝不均衡态发展。从2000年的0.97下降到2010年的0.9,这说明在发展格局转变带动人口与经济布局变化的影响下,区域人口与经济分布逐步向均衡态势转变。但从2010年开始,不均衡指数开始上升,由0.9上升至1.02,高于2000年的水平。分析后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两个时期人口与经济空间演进的差异,2000-2010年,“襄十随神”城市群中的襄阳不断吸引人口进入,而十堰和随州的经济发展在该城市群承接了汽车产业之后也不断向好,经济发展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使得该地区的人口与经济朝均衡态发展。随后在2010—2020年, “襄十随神” 城市群由于核心区襄阳形成了经济发展惯性,同十堰和随州差距拉大,呈现较强的人口集聚能力的同时,产业不断转移进入襄阳。城市群其他地区较为缓慢的经济增长伴随着人口外迁数量的下降,导致了该城市群的不均衡指数有所上升。
图3 两城市群的不均衡状况指数
数据来源:根据湖北省统计局数据和第五、六、七次湖北省人口普查数据整理。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两城市群整体上人口集聚减弱,经济发展向好
“宜荆荆恩”与“襄十随神”城市群作为湖北省中西部两翼格局的支点,占据了湖北省70%的土地,两城市群总体上进20年来年均GDP增长优于武汉1+8城市圈和湖北省平均发展水平。人口集聚态势长期减弱,人口大量迁入武汉市。在经济发展向好与人口集聚减弱二者的共同作用下,两个城市群的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均有所提高。
2、“襄十随神”城市群中襄阳的增长极地位突出,导致了该城市群的内部不均衡状况加强。
襄阳市作为该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拥有近一半的人口和6成的经济占比,在保持了自身高速增长的态势前提下,带动了该城市群的整体发展,对于该城市群的经济引领作用十分明显。在湖北省的产业布局背景下,汽车产业的转移使得整个城市群的发展处于省内高地。然而由于襄阳市的持续增强,与周边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一定的内部集聚,导致了该地区正朝区域不均衡态势发展。
3、“宜荆荆恩”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压力较大,城市群目前核心地位不突出
近20年来,宜荆荆恩”城市群发生了重心转移,由原先的荆州转移到了宜昌,整个城市群的内部均衡状况也不如“襄十随神”城市群。荆州仍然作为该城市群的人口重心,但是经济发展却显著落后于宜昌。宜昌人口较少的同时,当前经济接近于荆州经济一倍的体量,两地发展不均衡状况当前十分严重。然而荆州在脱离了早先的泄洪区建设之后,积极依托长江经济带开展自身产业建设,经济转型升级,当前经济发展状况正明显向好,配合人口向宜昌和周边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转移,不均衡状况正在显著改善。同时恩施发展旅游业,使得该地区成为了湖北省内西部地区唯一人口占比增长点,都使得“宜荆荆恩”城市群在不协调不均衡的背景下,正朝均衡态发展。
(二)政策建议
1、“宜荆荆恩”城市群内部应明确主体地位,宜昌建设长江综合立体交通枢纽以辐射江汉平原
结合省外人口分析,宜昌对于荆州和恩施地区的人口吸引力巨大,支持宜昌打造联结长江中上游、辐射江汉平原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长江综合立体交通枢纽,辐射带动“宜荆荆恩”城市群发展。荆州作为湖北省的第二人口大市,需要加快自身产业建设,支持荆州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支持荆门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在江汉平原区位优势所产生的良好农业的基础上,配套二三产业发展,才能有效留住人口,加快“宜荆荆恩”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恩施作为湖北省主打旅游产业、绿色产业的自治州,支持恩施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加快自身特色产业建设,与宜昌市形成差异化竞争,避免趋同,是促进一体化发展避免产业竞争的正确出路。
2、“襄十随神”城市群注重避免产业发展趋同,襄阳应建设联结中西部心痛到的核心枢纽节点
“襄十随神”地区对于省内其他地区人口吸引力较大,城市群内部襄阳正逐渐呈现出人口吸引现象。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是“襄十随神”城市群的优势产业,这也是“襄十随神”地区有大量外来人口的主要原因。在承接产业转移阶段时,应着力考量产业特色,统筹规划产业发展,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合理确定产业定位,优化资源配置,构建科学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体系。支持襄阳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联结中西部新通道的核心枢纽节点,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同时,畅通区域“小循环”,形成从研发、设计到物流、金融等产业配套的全产业链集群,推动区域间产业布局、产能合作、产业输出更加高效。支持十堰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支持随州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神农架林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3、全域交通体系规划助力“一主两翼”支撑起全域协同发展
交通作为省内内循环的支撑,“一主两翼”去以点带面需要交通网络来支撑起全域协同。借助于国家层面的十四五规划,融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骨干网,推进“一主两翼”交通结构由“Y”型升级为“△”型,加快构建东西南北四向拓展、人物资信四流融合、铁水公空四网互联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同时建设交通体系中的重要节点,推进枢纽集群、枢纽城市、枢纽港站建设,重点建设武鄂黄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襄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宜荆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沿江高铁武汉—宜昌段、呼南高铁襄阳—荆门—宜昌段,形成省域高铁内环线;加快启动荆州—岳阳高铁建设,构建江汉平原高铁大环线;加快启动沿江高铁宜昌—涪陵段,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联系与协作。完善“九纵五横四环”高速公路网络,推进高速公路瓶颈路段扩容改造。同时积极推动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重点工程,统筹长江、汉江港口功能,两江建设能够有效帮助两个城市群同武汉城市群在水道上进行经济沟通。提升铁、水、公、空、管、邮等通道承载能力和运输效率,完善集疏运体系,发展多式联运,让交通成为湖北省全域协同的制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