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6日,第四届人口迁移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盛大开幕。本届论坛由中国人口学会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专委会、中南财政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人口研究所联合主办。本次论坛创新性的采用一对一评议以及分论坛总评议模式,汇聚了全国顶级的人口迁移领域专家,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出席了本届论坛。
开幕式
主 持 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 石智雷教授
致辞嘉宾:中国人口学会会长 翟振武教授
湖北省政府副省长 杨云彦教授
中国人口学会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专委会主任 王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丁士军教授
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人口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在五六十年代,人口研究的重点是死亡;七十年代开始,生育是人口研究的重点,近年来,人口生育问题研究高峰逐渐褪去。目前,人口迁移流动成为了塑造我国人口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具有强烈的社会需求和学术需求。此次疫情的传播与疫情的胜利都与人口迁移流动密切相关,本论坛立足于中国人口发展的现实,对推动我国人口迁移流动领域的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湖北省政府副省长杨云彦在致辞中指出,人口迁移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人口迁移与经济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已经产生了非常多有影响的成果,而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这些成果中也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同时,人口研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做人口的研究要看到数字后面的社会问题,把人口迁移做成一个有温度、有情感的研究。此外,人口迁移还是一个健康问题。此次疫情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是多方面的,人口流动、人口迁移与健康的关系过去的研究比较薄弱,后续的研究可以继续加强。
中国人口学会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专委会主任王谦在致辞中指出,早已有专家指出,当前人口迁移流动已经取代生育死亡,成为人口研究的中心议题。在疫情背景下,围绕人口的迁移流动展的一系列信息采集、分析、相关政策制定、实施、以及各项管理措施、服务措施的落实,不仅是我们党政领导考虑问题的重中之重,更是联系着我们广大劳动人民的衣食住行,也为我们学者提出了更多新的研究议题。新时期我国人口迁移流动研究,应结合此次抗疫实践,从理论到实践,从方法技术到数据,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为我们国家和社会奉献智慧,也为推动我国人口领域的研究添砖加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丁士军介绍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科建设、科研和教学实力。丁士军指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是经济学与管理学交互的学院,参与此次论坛主办的城市经济管理系是公共管理学院主要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在承接校内外教学任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决策咨询、人文传承等各方面是在学校首屈一指的团队。在中国人口格局进入新时期的背景下,本论坛致力于为新时代中国人口研究做出贡献。
论坛
本次论坛开设了6个分论坛,除对分论坛报告进行总体评议的总评议人外,每个分论坛针对每个报告均设置了一对一评议人。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22位著名学者进行了精彩的报告和发言,30余位学者参与了会议交流和讨论。每位专家20分钟的报告时间、5分钟的一对一点评时间以及5分钟的互动时间。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对“人口迁移新格局”、“人口迁移与都市区发展”、“人口迁移与社会福利”、“人口流动与公共健康”、“人口流动与公共政策”、“人口迁移新趋势”和“人口迁移与社会发展”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讨论。
分论坛1:人口迁移新格局
主 持 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田艳平教授
报告1: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主导中国人口格局的新时期
报 告 人:中国人民大学 顾宝昌教授
顾宝昌教授主旨报告的主题是“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主导中国人口格局的新时期”。首先,顾宝昌教授对中国人口格局的新时期进行了阐述。中国目前处于一个老龄化不断加剧、生育率不断走低、城市化不断加速、流动性不断增强的人口格局新时期,我国努力建成的小康社会的人口状态将是一个长期低生育、严重老龄化的社会、高度城市化和广泛流动性的社会。然后,顾宝昌教授分析了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部分省市的人口现状。最后,顾宝昌教授总结得出人口迁移流动开始主导我国人口格局,成为对其他人口现象中肯分析的前提。
报告2:二十世纪的西北移民与胡焕庸线
报 告 人:华东师范大学 丁金宏教授
丁金宏教授主旨报告的主题是“二十世纪的西北移民与胡焕庸线”。首先,丁金宏教授以1949年为分界线,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前后西北移民倡导和举措和效果。然后,丁金宏教授指出,我国二十世纪上下半叶西北迁移是存在反差的,前五十年口号胜于行动(需要大于可能),而后五十年则是行动胜于口号。最后,丁金宏教授提出胡焕庸线发现80多年,西北人口比重由4%增加到6%,移民和差别自然增长各有多大贡献以及今后的走向如何,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报告3:一带一路与全球人口迁移
报 告 人:中山大学 梁玉成教授
梁玉成教授主旨报告的主题是“一带一路与全球人口迁移”。首先,梁玉成教授对来华国际移民研究进行了回顾。然后,梁玉成教授阐述了来华外国人的外部及内部形塑机制。再者,梁玉成教授简述了来华非法外国劳工情况。最后,梁玉成教授分析了一带一路对全球移民的影响,从产生背景、战略目标、国间关系、运行机制等方面对比分析战后西方国家主导的移民体系和“一带一路”下的移民图景的动力机制,并且指出战后西方国家主导的移民体系对国际移民流动有刺激效应,“一带一路”下的移民图景则是抑制效应。
(左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田艳平教授;右上 中国人民大学 顾宝昌教授;左下 中山大学 梁玉成教授;右下 华东师范大学 丁金宏教授)
分论坛2:人口迁移与都市区发展
主 持 人:中山大学 侯佳伟教授
报告1:城镇化新时期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与影响因素:多维视角下的新认识
报 告 人:福建师范大学 朱宇研究员
朱宇研究员主旨报告的主题是“城镇化新时期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与影响因素:多维视角下的新认识”。朱宇研究员通过综合统筹长期居住、本地购房和户籍迁移三个意愿指标,从多维视角下对城镇化新时期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进行解析。研究结果发现,城镇化新时期大部分流动人口已有在城市永久或长期居住的意愿,但是具有永久居留意愿的流动人口仍是少数。随后,朱宇教授指出,需要从个人层面以及城市层面制定政策推进流动人口非永久性的长期居留意愿向永久性转化,这将是推动我国城镇化中后期流动人口市民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着力点。
报告2: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人口迁移与城市群系统演变
报 告 人:复旦大学 王桂新教授
王桂新教授主旨报告的主题是“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人口迁移与城市群系统演变”。王桂新教授介绍了城市群系统的演变与城市规模分布、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人口迁移空间模式及三角一体化地区人口迁移与城市群系统的演变。王桂新教授指出,人口迁移是影响城市系统结构的关键因素,在塑造长三角一体化地区城市系统结构及其演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王桂新教授指出要发展为成熟的普雷德改进型中心地的“一极集中型”城市系统,应强化普雷德式联结关系和廖什联结关系,加大底层城市的发展力度,促进整个城市群系统的空间均衡发展。
报告3:当今流动人口的C问题刍论
报 告 人:武汉大学 刘传江教授
刘传江教授主旨报告的主题是“当今流动人口的C问题刍论”。刘传江教授阐述了C问题的含义。C问题是相对于A问题和B问题而言的,通常不如A问题、B问题重要,譬如说,如果农民工的A问题是就业问题,B问题是户籍问题,那么,其他问题只可能是C问题,甚至D问题、E问题。接下来,刘传江教授对乡城流动人口资本稀缺与资源配置C渠道、中国乡城人口转移与城市化的C道路、农民工市民化(C)动态升级的 C 矩阵、云数据与流动人口治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C环节推进等5个人口流动C问题进行了专题阐述。
(左上 中山大学 侯佳伟教授;右上 福建师范大学 朱宇研究员;左下 复旦大学 王桂新教授;右下 武汉大学 刘传江教授)
分论坛3:人口迁移与社会福利
主 持 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向华丽副教授
报告1:健康中国视域下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研究
报 告 人:中央民族大学 杨菊华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杨菊华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健康中国视域下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研究”。杨菊华教授从理论基石、现实依据与推进思路三个方面论述了流动人口健康教育这一主题。首先,我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高屋建瓴地设计了中国特色健康发展之路,是流动人口健康教育的顶层设计;加上学者们对人口流动与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城市人口特征研究,以及本次新冠疫情敲响的全球性大流行病警钟,三者共同构成了流动人口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石。其次,杨菊华教授利用数据实证分析提供了现实依据,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健康意识较弱、社区管理水平之后以及健康教育服务供需失衡是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杨菊华教授提出了将健康教育纳入基层社会治理,将健康教育融入流动人口生产、生活和休闲娱乐活动中,潜移默化,提高健康意识与卫生服务利用等推进思路。
报告2: 新冠疫情下流动人口返程与复工的性别差异
报 告 人: 中国人民大学 宋月萍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宋月萍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新冠疫情下流动人口返程与复工的性别差异”。宋月萍教授介绍,这篇论文起源于思考新冠疫情对劳动力市场所产生的影响的异质性,弱势群体(妇女、流动人口)可能会受到更为深刻的影响。宋月萍教授实证研究的结果支持了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性别不平等这一结论。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农民工春节后返城意愿产生了负面影响,降低了返城复工的可能性,而这一点对于女性的决策更为显著。最后,宋月萍教授指出,政府应采取协调一致的政策,更加关注女性流动人口所面临的经济和社会制约问题,减轻新冠疫情对流动人口发展的不利影响。
报告3: 人口流动视角下的中国新冠疫情扩散时空动态:传统数据和大数据的对比研究
报 告 人: 北京大学 刘涛研究员
北京大学刘涛研究员报告的题目是“人口流动视角下的中国新冠疫情扩散时空动态:传统数据和大数据的对比研究”。刘涛研究员以地级作为空间分析的基本单元,使用传统数据和大数据,分别刻画了我国疫情扩散和人口流动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研究发现,我国疫情表现出“爆发期短、连续性强、单一峰值”的特点,此外,长期的人口流动和短期的人员往来都加剧了疫情的传播和扩散。最后,刘涛研究员指出,传统的人口数据和新兴的大数据的模型预测力基本相同,传统的人口数据模型由于可以反映人口流动结构甚至更优,不能忽视传统数据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总结评议人: 中国人民大学 顾宝昌教授
(左上 中央民族大学 杨菊华教授;右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向华丽副教授;左下 北京大学 刘涛研究员;右下 中国人民大学 宋月萍教授)
分论坛4:人口流动与公共健康
主 持 人:湖北经济学院 赵锋教授
报告1: 家庭为中心的迁移及提高迁移者家庭福利的政策分析
报 告 人: 复旦大学 任远教授
复旦大学任远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家庭为中心的迁移及提高迁移者家庭福利的政策分析”。任远教授指出,人们的迁移表现为家庭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多样化的人类迁移行为不仅是个体在流出地和流入地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判断的结果,同时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是家庭内部整体决策的结果。具体而言,家庭为中心的迁移通过造成家庭分离、改变和塑造家庭对家庭福利产生影响,如家庭成员的婚姻、生育、子女的成长和家庭的养老等。针对这一结论,任远教授提出,要推进有利于家庭迁移和更加家庭友好的迁移政策以及有助于提高迁移者家庭福利和家庭发展能力的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落地,包括住房政策,社会保险政策,卫生教育医疗就业政策等。
报告2: 家庭化迁移对农民工健康的影响研究
报 告 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田艳平教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田艳平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家庭化迁移对农民工健康的影响研究”。田艳平教授指出,家庭化迁移本身的复杂性势必又会对农民工健康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效应。正向效应包括农民工从欠发达地区流动至发达地区带来的收入水平提高、先进的医疗服务资源等,负向效应则可以归结为个人层面的流动健康损耗、高强度工作损耗和低社会经济地位损伤等。实证结果表明,随着家庭化迁移程度的发展,其对农民工健康的负面影响逐渐增大。家庭成员的加入一定程度上产生照料陪伴、感情慰藉等正向影响,但也意味着更大的生活工作压力和照料成本,特别是未成年子女和健康情况较差的老人随迁,增加了农民工的健康风险。
报告3: 应对流行病的人口流动干预政策和优化
报 告 人: 暨南大学史 炜副教授
暨南大学史炜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应对流行病的人口流动干预政策和优化”。史炜副教授指出,人口流动是传染病在区域间扩散的决定因素,人口流动干预政策能够有效控制疫情扩散,但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探讨如何设计针对特定人口流动路线的管控政策,从而以较小的经济代价进行疫情防控是有必要的。史炜副教授利用我国地级市数据,通过构建疾病扩散模型、政策制定者目标函数,求解了针对人口流动的最优干预政策。结果表明,如果出发地或与出发地紧密相连的城市疫情风险高,或到达地影响的城市多,该路线更容易导致疫情的空间扩散,因此针对这些路线的管控政策可能更有经济效率。
总结评议人: 复旦大学 王桂新教授
(左上 湖北经济学院 赵锋教授;左中 暨南大学史 炜副教授;左下 复旦大学 王桂新教授;右上 复旦大学 任远教授;右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田艳平教授)
分论坛5: 人口迁移新趋势
主 持 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贺三维副教授
报告1: 城市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基于社会比较和社会融入的视角
报 告 人: 中山大学 刘晔教授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幸福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流动人口处于弱势的社会经济地位,主观幸福感低。刘晔教授分析城市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发现流动人口客观的社会经济地位通过其对自身地位评价影响其主观幸福感水平;在评估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时流动人口更偏向于同迁入地的亲友同事进行比较,对于有在迁入地定居强烈意愿的流动人口而言,其幸福感水平受本地参照组的影响更强。刘晔教授建议通过包容性发展、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积累、拓宽的社会流动渠道、促进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等途径提高流动人口的幸福感。
报告2: 东湖高新区人口与公共服务——供需现状与分析
报 告 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梁辉副教授
当前东湖高新区存在公共服务供需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供需匹配”为目标,梁辉副教授构造“街道-社区-小区”三级生活圈,考虑公共服务考虑供给均等性、可及性、精准性,构建“教育、医疗、交通、生活、环境”五维指标体系,衡量公共服务供给状况;通过每个街区的人口画像,分析公共服务需求特征;供给与需求的耦合匹配分析,反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异质性。最后,梁辉副教授提出从制度保障、科学预测、分类匹配、设施建设、小区改造、区域互联等方面的措施实现东湖高新区公共服务供需匹配。
报告3: 劳动力外流如何影响了农村居民信任?
报 告 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朱明宝讲师
2019年外出农民工数量增加至1.74亿,约占农村户籍人口的22%。朱明宝讲师认为,青壮年为主的农村劳动力外流,改变了农村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带来了城乡之间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和社会阶层的变化,对留守居民的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外流一方面促进了留守居民的互相协作,提升了留守居民亲戚朋友之间的信任;另一方面导致留守农村的弱势群体面临生活上的困难,促进了政府部门对留守居民的帮扶,促进了农村居民的制度信任。
(左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贺三维副教授;右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梁辉副教授;左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朱明宝讲师;右下 中山大学 刘晔教授)
分论坛6: 人口迁移与社会发展
主 持 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程广帅副教授
报告1: 超大城市流动人口迁移距离研究——以上海为例
报 告 人: 华东师范大学 高向东教授
高向东教授指出迁移距离作为人口迁移流动的主要特征之一,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吸引力。高向东教授基于2017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就业抽样数据,运用人口引力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对上海流动人口迁移距离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上海流动人口的平均迁移距离为720.51千米,性别、户籍、受教育程度、年龄、来沪时间等都对迁移距离又影响,迁移距离对流动人口规模具有阻抗作用,而流入地与流出地的经济差距、收入差距对流动人口迁移距离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报告2: 暨南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和流动人口数据
报 告 人: 暨南大学 薛森助理教授
暨南大学薛森助理教授在论坛现场,向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介绍了暨南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和流动人口数据,重点介绍了中国乡城人口流动调查(RUMiC)项目。该项目主要的研究目的是追踪记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下的人口流动迁移,了解当前政策限制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庭的影响,探索提高城乡流动人口生活水平、促进其城市融合程度的影响因素。到2019年10月为止,调查中心拥有4轮该项目调查数据。薛森助理教授还介绍了调查范围、访问对象和样本数量、访问方式和控制方式、问卷内容、调查中心的历年调查情况,最后介绍了数据申请方式。
报告3: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流动人口就业结构适应调整的影响因素分析
报 告 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向华丽副教授
向华丽副教授介绍随着国家整体产业结构的变迁与升级,流动人口不仅仅在空间上发生转移,其就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向华丽副教授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影响流动人口就业结构适应的主要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在第二产业中的就业比例显著低于整体劳动力水平,流动人口被挤出第二产业,且多就业于第三产业中效率较低的传统服务业;产业转型升级对流动人口就业结构调整有着积极影响;流动人口进入第三产业的难易程度存在地区和个体的差异。
报告4: 信息化、就业增长与人口流动——基于“胡焕庸线”的分析
报 告 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程广帅副教授
程广帅副教授指出“胡焕庸线”两侧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巨大的差距,“胡焕庸线”的西北侧发展水平落后于东南侧。程广帅副教授引用王铮教授2014年提出的的观点,认为信息化能够带动人口和资本的集聚,是“胡焕庸线”突破的关键性因素,利用2004-201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对“胡焕庸线”两侧的信息化差异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胡焕庸线”两侧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而信息化通过降低沟通和职业搜寻成本,促进就业的增长从而促进人口流动,并且信息化对“胡焕庸线”西北侧人口流动的影响大于东南侧。
(左 华东师范大学 高向东教授;右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程广帅副教授;右下 暨南大学 薛森助理教授)
闭幕式
论坛的闭幕式由本届论坛主办方代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石智雷教授主持。中山大学的侯佳伟教授作为本届论坛的发起人之一和前三届的承办方进行了发言。侯佳伟教授表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作为本次论坛的承办方圆满的完成了论坛的举办,一方面很好的实现了论坛发起时“流转下去”的初衷,另一方面本次论坛别具一格的一对一评议模式是对论坛的创新和发展。论坛的结尾,石智雷教授以“传承”为主题,做了论坛的总结发言。石智雷教授首先谈了两点感想,其一,本次会议学术名家齐聚一堂,各抒己见,“前浪”的发言既有高度、也有温度;其二,青年学者纷至沓来,畅所欲言,展现了人口迁移研究领域“后浪”治学严谨的态度。本次论坛学术氛围浓厚,不同基础学科领域专家学者的思想在人口迁移领域的碰撞为所有人呈现了一场内容丰富的学术盛宴。接着,石智雷教授表示,我们举办论坛实际上是“前浪”与“后浪”之间的传承:没有“前浪”的指引,“后浪”很难达到足够的学术高度;而没有“后浪”的承袭,前浪的学术思想也没法发扬光大。希望今后人口迁移与可持续发展系列论坛能够在从事人口迁移研究领域的各个院校流传起来,将人口迁移与可持续发展系列论坛办的越来越好。最后,石智雷教授再次代表主办方对与会的专家教授表示感谢,感谢大家拨冗而至,期待在下届论坛再次相聚。
至此,第四届人口迁移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