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2日上午,2024年中国人口学会年会“留守儿童、随迁儿童及其成年后发展”分论坛在河北雄安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和湖北省人口学会承办,论坛召集人是中心主任石智雷教授。来自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论坛聚焦新时期留守儿童、随迁儿童及其成年后发展的新特征与新问题,围绕留守儿童或随迁儿童的“人力资本积累”“职业期望”以及成年后的“生育观念”“迁移行为”等议题进行讨论。
本次论坛由重庆财经学院校长吴华安教授主持,来自加拿大约克大学的Cary Wu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王爱君教授、中山大学的杨玲助理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的高琛卓老师、内蒙古大学的王亚军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的李琛、陈欣楠和重庆工商大学的唐泽莲等8位学者先后报告,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郭未教授与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刘志军教授进行点评。
留守儿童的人力资本问题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王爱君教授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考察隔代照料对儿童健康、认知及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发现隔代照料对儿童健康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儿童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是负向的。随着父母回流,儿童人力资本可能会得到改善。内蒙古大学的王亚军老师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讨论了父母回流对儿童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研究发现,留守显著降低了儿童的健康水平,但父母回流会显著提高了儿童的健康水平。
进一步地,学者们深入探讨了留守儿童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机制。中山大学的杨玲助理教授发现,教育机会获得可能是父母外出务工影响留守儿童人力资本的重要机制,基于工具变量模型分析的结果显示,父母外出务工会使留守儿童进入普通高中的概率下降,而使其进入职业高中的概率增加。陕西师范大学的高琛卓老师则发现校园同伴侵害可能会对留守青少年人力资本积累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发现留守青少年与非留守青少年相比,更容易经历校园同伴侵害、学习倦怠与网络依赖,获得更少的教师关怀。据此建议学校通过教师培训等措施,提高教师对留守青少年的关注和支持能力。
在随迁儿童研究方面。北京师范大学的李琛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了异地升学政策的实施对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的高中受教育机会的影响,发现异地升学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流动人口子女的高中受教育机会,减弱了户籍壁垒,使得教育资源在不同群体间的配置更加公平。北京师范大学的陈欣楠探讨了流动儿童的职业期望,发现流动儿童凭借其主体性和能动性形成了斑斓的职业期望图景:职业倾向类型丰富多元、与时代共振,兴趣、价值、实用三大职业动机交织组合,他们亦能在同伴的鼓励和帮助下形成详细具体的职业路径方案。然而,流动儿童职业期望的实现之路非常艰难。
在早年经历对成年后发展研究方面。加拿大约克大学的Cary Wu教授在愿望-能力框架下分析了童年期经历父母虐待对成年后迁移的影响。发现童年期遭受父母虐待与成年后迁移次数较多有关,健康状况不佳限制了其迁移的能力。重庆工商大学的唐泽莲基于2010-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了早年留守经历对青年群体两种生育动机的影响。发现早年留守经历会减弱青年群体家庭导向型生育动机,并加重其个人导向型生育动机。
郭未教授对以上报告从研究设计、研究方法以及写作范式等方面进行细致点评,他指出变量的衡量要有理论支撑,问卷问题的设计要进一步丰富完善,对于文章内容的分析要更加细致全面,同时鼓励质性研究。刘志军教授从选题视角、研究设计以及论证方法等方面对上述报告进行专业点评,刘志军教授指出文章的写作用词需要更加精准,不能忽视结构性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在变量分类时要有理论来源和现实证据支撑。会议最后,参会人员对当前流动人口二代问题,流动人口二代成年后发展研究等进行深度交流,论坛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